孙槐燧看着店铺外的人来人往,他的心情糟糕透了。
孙家这几年一直顺风顺水,从一个只有几亩田皮的小门小户,到如今龙山方圆几十里的首富之家,全是因为他孙槐燧生了个好儿子孙文林。
在孙文林考上功名之前,孙家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。孙槐燧自己,靠着农忙之余,贩私盐、海产,碰瓷、蒙骗,偷鸡摸狗的挣点小钱,老妻则在家靠给人浆洗缝补补贴家用。
总算儿子读书争气,考上了生员,乡邻远亲带田投献,还盘下了一座瓷窑,他孙家终于摆脱了拮据的日子。
特别是儿子去常州府的无锡游学,拜在大儒钱先生门下后,交游日广,人脉渐丰。和海道刘洪林,本县的刘县尊等都成了同门师兄。正是有了这些官面上关系,孙家的发家之路总算走上了光明大道。
通过海道刘洪林的关系,孙槐燧结识了观海卫指挥使杜康成,临山卫指挥使尤振江,钱塘水师千总韩景林。又因为刘县尊的关系,和县丞焦向敏,松浦巡检司巡检方卿屏等人拉上了关系。
一年多前,钱塘水师的韩千总找到他,商议合伙做笔大买卖,据说尤大人、杜大人等人也在这笔买卖里有份额,那就是销一些海上来的私货。
开始的时候,孙槐燧对此还有点担心,因为他心里明白,这些既然叫私货,来路肯定不正。所以他不愿意把摊子铺得太大,只答应先销点瓷器。
选这个相对笨重的瓷器,是因为他家自己就有一座瓷窑,那些来路不明的瓷器夹杂在自家产的瓷器里一起售卖,不会引人注目。
只是这一年做下来,一切顺利,并没遇到任何麻烦,孙槐燧就逐渐有点不满足瓷器这点利润了。既然他还有管着全县捕盗的焦县丞和管着道路货物稽查的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